第三章 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6-04-21 阅读数:137
十六大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该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模范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为完成新世纪的三大任务而努力工作。
一、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我们党所以叫共产党,是因为我们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实现这一社会制度,是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最高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理想都是共产党人最主要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对于如何实现最理想的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作过孜孜不倦的追求。例如,十九世纪的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曾提出过种种社会主义的方案。但是,由于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致使他们的方案都成为不符合实际和难以实现的空想。对于他们的学说,人们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他们学说的合理成分,抛弃了不切实际的空想,根据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人类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作出了科学的预测,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按其成熟程度,可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通常分别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作了这样的概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描述出共产主义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第四,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消除。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
第六,国家消亡。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物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以上这些特征,尽管只是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但它已经向我们表明: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把实现这样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仅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最高利益,而且表明了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说明共产党人的理想是最崇高的理想,是最值得为之奋斗和引以自豪的理想。
2.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
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最终目标,不仅仅因为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理想,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正是在这个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它把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依靠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根本解决,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样才能使社会更好地组织生产,更加有效地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以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经过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巨大进步,最终将过渡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仅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所证明。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理论到实践,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当前,虽然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但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走向。社会主义制度仍然在12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巍然屹立,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胜利,给世界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希望。尽管在今后的历史进程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会遇到错综复杂的情况,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在全世界最终实现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二、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党必须根据所处历史阶段的社会特点,科学地提出战略任务和方针路线。党的十六大对此作了系统阐述。要求人党的同志,应当切实弄懂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以实际行动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这个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它。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
第一,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第二,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第三,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起来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跨人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旗帜,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根本立足点,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以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概括并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任务、总方针、总政策,它集中反映了党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保证。
第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百年也不动摇,这是我们几十年来的一条根本的历史经验。我们要牢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只有生产力真正发展了,才能使人民富裕幸福,使国家繁荣富强,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的政治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我们的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前进。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动摇了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时,四项基本原则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广泛的人民民主为基础,又为人民民主的充分发展提供有效的形式;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注意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在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又一次伟大的革命。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都充分显示出来。开放包括对外对内的全面开放,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继承和发展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多更好地利用外来资金、人才和技术,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加快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伟大事业,没有固定、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实践中不断地开创新路,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它们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都要把握好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坚持反对僵化和自由化这两种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甚至制造动乱。“左”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改革开放,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甚至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和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要探索和开辟新的道路,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观念,阻力也主要来自“左”。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吸取历史教训,既要警惕右,更要注意防止“左”,自觉地完整地坚持两个基本点,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第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本来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人民尚未摆脱贫穷的状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摆脱贫困,使国家富强起来,这个目标显得更为迫切。正如邓小平所说,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表现。邓小平曾精辟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个重要结论,准确地表述了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没有真正的民主政治,就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也就不能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这几年,我国的民主政治有了进一步发展,但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缺乏民主传统,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不仅十分重要和紧迫,而且非常艰难。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方面。在文化建设方面,应当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坚定不移地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在思想建设方面,应当大力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法制和纪律教育,使广大党员、群众不断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自觉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好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讲节约、比贡献的精神少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观念淡薄了,盲目攀比和一味追求高消费的现象多了。在一些地方和一部分人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滋长蔓延;在一部分干部中,挥霍浪费、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等腐败现象在发展。如果这些丑恶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社会风气败坏,那不仅经济建设搞不上去,我们民族也不可能兴旺发达。我国目前正处于实现现代化的创业阶段,需要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因此,一定要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提倡崇尚节约的社会风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业精神。
坚持自力更生和实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我们引进国外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建设本领和能力,决不是依赖外国,更不是花钱买一个现代化。即使是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尽快加以消化和改造,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否则,我们将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以自力更生为前提的,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既不能用自力更生来排斥对外开放,也不能因为实行对外开放就放弃自力更生。正确的态度就是用自力更生精神来搞好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
党的基本路线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全局和根本,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是制定其它一切具体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十四大把党的基本路线正式载入党章,十五大重申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不仅为维护党的基本路线的权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了有力保证,而且为全党统一思想行动提供了最重要的准则。十六大进一步强调要用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每个共产党员和要求人党的同志,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相当艰巨,工程十分浩大,必须经过长期的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党在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各种条件的基础上,从基本国情出发,提出我国经济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放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一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也已经实现。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四大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期和长远的三个奋斗目标,即在九十年代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就使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更加具体、明确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近期规划和长远目标,明确了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时间表。这一发展战略目标并非高不可攀,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同时又是一个积极的目标,宏伟的设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它必将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宏伟目标而奋发图强,艰苦创业。
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任务繁重而又艰巨。每个党员和要求人党的同志,都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同努力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结合起来。党的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使我们达到最高理想的道路更加清晰。党的十五大重申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并使之具体化。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按照十五大对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展望和部署,提出了“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实实在在地实践党的最高理想。如果不积极为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不准备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以至必要的自我牺牲,那就是空谈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
4.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①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即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要把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深刻得多了。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大家都应该深刻认识这个道理。
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我们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要求,努力实现“十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不断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未来推进。三、深入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奋斗,目标,连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战略部署,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新的发展阶段是从何而来的呢?十六大报告第三部分的开头,实际上已经作了回答。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这就是说,新的发展阶段是在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胜利实现的基础上开启的。要认识新的发展阶段,首先要加深认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根据邓小平同志从1979年到1984年再到1987年先后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翻两番”以及“本世纪末走两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等战略构想,经过十二大,到十三大正式提出来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O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在时间上从1980年到2050年,历时70年;在发展程度上,依次实现温饱、小康和中等发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第一次科学地制定的分阶段、有步骤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战略目标。
“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标,即第一个翻一番实际上到1987年就已经实现了。在此基础上,“九五”计划提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到1997年底也已经提前实现了。由于人口增长和汇率变动等因素,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人均八百美元”这个指标,到2000年也已胜利实现了。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达到10483亿元,当年全国人口12.6亿,人均约为825美元。由于外商在华投资增长较快,1986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超过国民生产总值(GNP)。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0655亿美元,人均达到854美元。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价也由1985年的100美元兑293.67元人民币,变为1999年的100美元兑827.83元人民币;尽管20年来我国大陆人口比1980年增长了2.83亿人,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原来的预计,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计算均超过1万亿美元,人均都超过800美元。这表明,邓小平同志设想的“人均八百美元”的战略目标,到2000年如期实现了。中国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已经变成现实了,12亿多中国人终于同生活贫穷、供应短缺的时代告别了。2000年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豪迈地向国内外宣布: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就是十六大作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科学判断的由来。
2.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
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之后,新世纪之初我国的发展目标怎么定?这是党内外普遍关心、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早在1997年,当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将完成时,党的十五大就对我国到2010年、202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发展目标作出了展望和大体部署。这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新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五大的这个战略部署,也可以叫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小三步”。
在2000年6月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的长过程,“在这个长过程中,我们已经历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还要继续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
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十五届五中全会还提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
与以上这些部署相衔接、相适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十六大明确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什么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十六大还要提出用大体20年的时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首先,进入小康社会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根据全国的整体发展情况作出的判断,要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少还需要奋斗20年。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还很大。即使在东部沿海省份,大城市与山区、农村之间,发展水平也有不小的差距。就是说,我国现在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不全面的小康、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加殷实、更加富足的小康生活,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从实际情况看,全国各个地区达到小康水平客观上是有先有后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全国总体水平达到小康之前已进入较高水平的小康。例如,上海、北京、深圳等,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三、四千美元。而中西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还处在温饱阶段,有的甚至还未摆脱贫困。我国的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相当多的地级市等城市的发展状况还是好的,但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就很不平衡了。所以,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一定要始终着眼于12亿多人口这个基本事实。
其次,我国目前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至少还存在三个方面的差距,表现为“三个不全面”。从整体上改变这“三个不全面”,也需要至少20年时间的奋斗。一是实现小康的层次不全面。目前,我国人民以生存消费为基本内容的物质生活满足程度虽然比较好,但是教育、文化娱乐、信用和道德等方面的精神生活满足程度相对还比较低,特别是农村教育经费不足,义务教育水平仍停留在初步小康前的状态,服务领域短缺现象普遍存在,人民群众对社区服务、文化体育、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等需求还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可以说,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停留在物质性的生存层次上,以精神性消费为特征的小康水平还比较低。二是实现小康的内容不全面。虽然城乡居民的个人生活总体上已是温饱有余,但有相当数量的人群还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很薄弱,不少地方几乎是空白。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很容易从小康阶段退回到温饱阶段,甚至重新成为贫困人群。总的看,目前的小康主要体现在个人消费方面,以制度性保障为基础的公共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三是实现小康的系统不全面。目前达到的小康下只局限于人们自身消费的满足,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还有很大距离,生态与生产、生活的矛盾还很突出。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是为了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要科学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六大报告用了近600个字的篇幅,高度概括而又非常周延地阐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在学习十六大报告时要加深理解这一奋斗目标,注意把握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这个目标涵盖了七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从宏观上规定了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增加,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二是从总体上规定了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使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三是要求在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存性需求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健康向上、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各种文化娱乐。
四是在促使城乡居民和个人消费水平从初步小康向比较殷实的小康迈进的同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五是在提高生活消费水平的前提下,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六是在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这七个方面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观,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执政观,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观,以及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观。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用大体20年的时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经有关部门测算,实现到2020年翻两番,我国经济需要年均增长7.18%。到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可以达到或有所超过。到2020年翻两番,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前10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从2010年到2020年保持年均7%的增长速度,也可以达到。到时候,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3万亿美元,人口大约在14亿多一点,人均可以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这个预测表明,十六大把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符合我国在这个期间的发展实际的。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还蕴含了十项具体的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项指标也都可以完成。这十项指标是: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标志。对此已经作过分析,按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可以达到或超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2000年为6280元,按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倍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8840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2000年为2253元,过去20年人均收入增长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按今后20年增长3.2倍测算,基本达到8000元的标志值,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将略有缩小。
——恩格尔系数低于40%。2000年,·我国这一系数为46%,近10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到201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将低于40%,2020年将进一步降到35%左右。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2000年为19平方米。近10年年均增加o.5平方米,呈现加快提高趋势。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向满足“住”和“行”的需要为主的转变期,到2020年城镇人均住房将超过30平方米。
——城镇化率超过50%。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6.2%。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今后20年,我国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化率每年还会持续保持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将达到56%。
——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2000年城镇居民计算机普及率为9.7%。考虑城乡人口分布、城乡家庭户均人口数等因素,全国约为4.2%左右。1997—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并且呈加速提高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大学入学率20%以上。2000年为11%。随着科教兴国实施力度加大,高校继续扩招,今后一个时期,这一指标将快速提高,2005年达到15%,2020年有可能达到25%。
——每千人医生数2.8人以上。2000年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社区医疗服务加强,2020年将超过3人。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完善,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将可以超过95%。
第四,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这个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影响极为深远。
总之,面对世界的大变动和中国的新发展,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必须深刻理解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在实践中增强信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为实现最高理想奠定坚实基础,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信念。四、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者是相互联系又互相衔接的,两者又都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每个共产党员和要求人党的积极分子,在学习党章这一重要内容时,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立志做一个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强战士,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否则就有损于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光辉形象。
1.在执行实现共产主义现实社会的前期任务,感到共产主义社会还遥远的时候,要防止理想信念动摇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那时的中国社会性质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然而,就在那时,中国共产党人就在自己的纲领上确定了要在中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大目标,并以共产党为自己的党来命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提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显然要经过十分漫长和曲折的斗争历程,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行的。要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夺取全国政权,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要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为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过渡做好各方面准备;要领导人民逐步向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过渡,并正确解决过渡进程中遇到的各种国内和国际的重大问题。
正是由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历程漫长,于是有的共产党员或要求人党的积极分子容易在执行前期任务的过程中,产生“共产主义渺茫”的想法,从而对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发生动摇。针对这一情况,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每个共产党员在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怀着为当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两个目标。如果看不起民主革命而对它稍许放松,不忠诚、不热情,不准备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空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当然,反过来说,如果只看当时民主革命的任务而忽视或忘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那也不是一个自觉的忠诚的共产主义者。
在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之后,毛泽东同志又指出,我们在前进的路途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并且形象地比喻说:在国际国内的政治风、思想风中,有些人是会摇摆的,就象稻子那一类的作物,因为它的秆子细,风一吹就要摇摆;高粱、玉米比较好,它的秆子比较粗;只有大树不摇。他劝大家注意这个问题,都要去学大树才好。
这里有一个思想认识问题要给予解决,就是持“共产主义渺茫”论者,把将来实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现实社会同现在正进行的活生生的共产主义运动实践割裂开来。他们以为眼下看不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现实社会,也就是没有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因此共产主义是渺茫的。他们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事实上,在他们眼前就进行着世界范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进行着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实践。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都是向着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奋进。尽管路途还遥远,但行动是踏实的。在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孕育着许多共产主义社会萌芽的东西。只要坚持不懈地迈进,共产主义的美好社会是一定会变成现实的。所以基于“渺茫论”而产生的动摇,是应当克服的。
2.在历史重大转折时期,要防止理想信念动摇
一个自觉的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往往要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也要接受胜利和成功的考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三次重大转折都是对共产党员的严峻考验。大多数同志考试及格,也有极少数人考试不及格,发生动摇、叛变。
第一次转折,是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提出“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共产党员”。那时中国共产党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下,革命遭到惨重失败。数以十万计的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被杀害,已经发展到六万多党员的党组织只剩下一万多党员,一大批优秀党员牺牲了。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但是,也有一部分党员,在革命失败面前动摇了,逃跑了,叛变了。可见,在革命转变关头,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何等重要啊!
第二次转折,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在中国共产党内,由于在1931年至1934年形成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统治,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党在白区的工作和组织损失了几乎百分之百,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损失了90%。其间,工农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历史纪录的第一次。在12个月的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然而红军的英雄好汉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征两万余里,纵横11个省,最后到达陕北的目的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有了长征的胜利,才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开辟,才有抗日战争的兴起。试问,那是一种什么力量能支撑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土取得长征的胜利呢?是来源于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来源于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的信心和追求所形成的巨大的革命精神。然而,也有很少数的人,在长征的艰险面前动摇了,开小差了。这种临阵脱逃的举动,是理想、信念由动摇到丧失的结果,被人民和历史所唾弃。
第三次转折,是由“文化大革命”内乱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全党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引导全党从“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革和建设焕然一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邓小平开创的事业,十三年的时间,开创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形势大好。但是,也出现两种动摇的情况。一种是有些人不能正确认识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发生的失误,同时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些现象所迷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疑问,对共产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当社会上出现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思潮时,我们有的党员不能理直气壮给予批驳,有的甚至暗中给予支持。这就由动摇走到背叛方面去了。另一种情况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于引进西方国家的东西,不能分别哪些是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哪些是随之而来的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津津乐道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前途统统不要了。滋长了拜金主义思想,甚至走到贪污腐败的邪路上。最近反腐败斗争揭露的大案要案中,不乏共产党员,甚至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他们成了历史的罪人。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从反面教育我们,一个共产党员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征途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如有动摇性的闪念,发展下去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是我们观察历史和现实得到的经验教训。
最后,我们要重温革命烈士夏明翰的教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学习夏明翰的那种共产主义的坚定性,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挫折和胜利的考验面前不动摇,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定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推向前进,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