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学生思想引领的成长辅导案例
发布者: admin-xsc 发布时间:2023-10-23 阅读数:233
一、案例背景
(一)学生基本情况
李同学,男,20岁,大一学生。性格内向,情绪波动不明显,独来独往,基本不与家人、同学主动交流。小时候父母离异后,他由姑姑姑父抚养长大。姑姑姑父靠打工挣钱维持生计,家中有一女儿读大学、一儿子读中学,家庭经济困难。李同学在校期间沉迷于手机游戏,没有其他兴趣爱好,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必修课6门,5门挂科,选修课全部不及格。
(二)成长问题简述
辅导员通过日常观察、谈心谈话、学生反馈、与家人沟通等途径全面摸排李同学的情况,梳理出成长问题清单。就当时的状态而言,李同学存在学业困难和人际交往封闭等问题,这些显性问题的背后是积极价值观的缺失。
1.核心问题
人生价值问题。辅导员在深入谈心谈话过程中,与李同学交流过人生话题:喜欢现在的生活吗?以后想做什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李同学坦言道,不知道想做什么,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义,生命没有什么价值。李同学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充满迷茫。
2.其他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李同学的人际圈子几乎是空白的。他在家喜欢窝在卧室,客人来了不愿意出来见面。在学校多是宅在宿舍,很少开口说话,即使说话声音很小。很少回复家人或同学的信息,家里来的电话也会不接听。除非生活费等必要的事情才主动跟家人电话沟通。
学业困难问题。李同学的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都很低,大一上学期除了体育课外,其他课程都没有及格。进入大学后,他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晚上他在宿舍熬夜打游戏,基本不去上自习,白天在课堂上玩手机,也不认真听课。
二、辅导过程
(一)问题分析
辅导员以自身、家庭、环境原因三个因素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李同学的问题根源,为下一步的辅导措施奠定基础。
1.自身原因
性格内向,自卑胆怯。李同学不擅于表达、交际和寻求外部帮助,习惯把自己封闭起来,被动的接受外界的信息。他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情感、如何热爱生活(比如他不接家人电话,原因是不知道说什么),最后以逃避的方式去消极应对现实世界。
缺少理想动力。在高中紧张学习的环境里,李同学在“从众”中想努力考大学,实现这个短期目标后,陷入迷茫,找不到人生继续努力的方向,选择以得过且过的态度去应付人生。
2.家庭原因
遭受亲情创伤。李同学童年时失去亲生父母的关爱,从小生活在姑姑姑父家里,成为新家庭的一份子。一直以来,姑姑姑父弟弟妹妹都很关心他,但他自身却很难融入到新的家庭。
3.环境原因
尚未适应大学环境。从高中到大学,地域、同学、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李同学未能适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脱离了高中按部就班的苦学氛围,自己可支配的时间突然增多,接触到成瘾型的游戏后,难以抵挡游戏的诱惑,进而沉浸其中。
(二)辅导过程与干预措施
辅导员对李同学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初步判断后,第一时间向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汇报,听取领导建议后采取了一系列辅导与干预措施。
1.以问题为导向,攻克各个难点,育人办法从“一筹莫展”向“精准施策”转变
摸清问题症结,多管齐下辅导。综上所述,李同学存在诸多困境,鉴于李同学对待自身问题的态度比较消极,整体来看一时难以全部解决。这时需要拆解分析,用策略逐步瓦解各个难点。因此,针对李同学,建立帮扶小组,针对每个显现出来的问题,设计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缓解经济压力,扶贫并扶志。李同学家庭贫困,却没有主动申请助学金。辅导员知道后,联系到本人宣传了大学生资助政策,资助政策目的在于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读大学,这是国家的好政策,让李同学安心申请。在辅导员的办理流程指导下,李同学得到了经济困难补助。在这个时候,辅导员希望在李同学心里播下一颗奋发向上的种子,向他介绍了各种奖助学金激励他。
开展学业帮扶,督促学习考试。与李同学多次沟通后,辅导员发现他并不排斥自己的专业。于是,辅导员进一步向李同学详细介绍了本专业的优势和前景,尽可能地激发他的学习兴趣。随后给李同学认真分析了他的学习情况,按照目前的学习态度去预测肄业的后果,强调学业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最后在行动上帮助李同学学习:制定学习计划,分配好学习和娱乐时间;提供学习资源库,划出课程重难点;邀请帮扶同学每周对李同学进行一对一的专业知识辅导。
2.始终以关心关爱为过程,走进学生内心,育人方式从“单一说教”向“双向互动”转好
转换师生角色,共情投情用情。入学前一个月,学校资助办了解到李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后转达给辅导员。辅导员拨通了李同学的电话,电话那端的李同学特别紧张,不知如何交流,将电话给了姑姑。从那时起,辅导员一直把李同学的事放在心上,借助各种方式密切关注李同学的动态,一直在为李同学的成长着想。
打破时空界限,持续主动谈话。谈心谈话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起初的谈心谈话过程并不顺利,李同学时常默不作声,缺乏互动。为了打破隔阂的状态,辅导员创造一切机会去主动交流。线下查寝查课碰面讲话、重要消息提前告知、必要问题约他谈心等,线上借助微信加强联系,每周“有预谋”地私发一条新闻链接,如大学生励志案例、社会热点事件等,拉着他与现实世界接轨。
创造集体空间,引导人际交往。李同学的社会交往是被动的,与其把他从自己的世界拉出来,不如辅导员和同学们走进他的世界。辅导员采取的策略是在集体活动中引导李同学参与。宿舍“卧谈会”,舍友主动与他聊天;班级活动,班级委员主动邀请他参加;集体小游戏,巧妙地让李同学参与进去,让李同学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温暖,体验到与人交往的幸福感。
3.以社会支持系统为支撑,全方位干预,育人队伍从“单枪匹马”向“多方联动”扩大
家庭是根基,与家长保持良好互动。首先明确家人对待李同学的态度,家人比较关心他,但对这些状况不知道怎么办。李同学也表示,家人对他很好。辅导员把李同学对家人的重视、李同学的进步积极反馈给姑姑,让姑姑了解到家人对李同学支持的重要性,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妹妹跟他年龄相仿,拥有共同语言,希望妹妹多与之联系,灌输更多积极向上的观念。
心理中心是资源,寻求专业帮助。作为新入职的辅导员,在处理棘手问题时,会向心理老师或前辈辅导员寻求更专业的意见。由于李同学抗拒心理咨询,辅导员前期没能做通工作。随着辅导员与他的关系逐渐突破,李同学在辅导员的鼓励下,去学校心理中心进行了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逐渐树立积极的思想观念。
朋辈同学是力量,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在校期间,同学是最密切相处的人,尤其是舍友、班级干部以及走得近的朋友。凝聚周围朋辈的力量,密切关注李同学的思想动态,若是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反映,朋辈发挥信息员的作用。并且,引导周围同学持有爱心,一起解决李同学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困难,成为李同学的帮扶者和成长的同行者。
4.以思想引领为核心,探索生命价值,育人效果从“得过且过”向“理想坚定”突破
创造一些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若是一直看到的是失败点,信心没了,失望也就多了。李同学对自我的评价以及对人生的评价都很消极。辅导员给李同学安排几项小任务,修读某一门通过率极高的课程,协助某一项简单的工作任务,每当李同学完成一项任务,辅导员第一时间给予肯定与鼓励,让他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情,提高自我认可,继而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感恩外化于行动,强化责任和担当。李同学内心是感恩家人的,这份感恩是他生命的动力。辅导员告诉他,感恩不一定要功成名就,爱你的人对你最大的要求是:对你自己好,实现你自己的理想。辅导员也提醒他作为家长的老大,是未来的顶梁柱,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也需要学会承担家庭的责任。
探索不同路径,找到“心中所向”。辅导员一直在寻找能够点亮他心中那把火的机会。通过前期谈话,了解到李同学曾想报考军校。为国家为军队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是李同学一直以来的梦想。2019年上半年,征兵入伍的政策出来后,辅导员立刻给李同学分享,并得到了积极回应。辅导员非常鼓励他能坚持自己的初心,并为他提供了有关指导和帮助。
三、辅导效果
在辅导的后期,李同学开始信任辅导员,跟辅导员聊起有关家庭、高考等话题,也积极回复信息,辅导员逐渐走进他的心里。
从2019年6月起,李同学一直积极准备征兵入伍。入伍前的那段时间乐观开朗了很多,具体表现为:积极主动跟同学家人聊天,主动向辅导员沟通征兵入伍的进展,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入伍第一次体检结果显示偏瘦,为此李同学每天坚持增加营养,每天早起坚持锻炼身体。2019年9月,辅导员亲自送李同学坐上前往部队的车。进入部队后,李同学也向辅导员交流在军队的感受,他很喜欢部队,跟战友关系非常融洽,很快融入了军旅生活。李同学刻苦训练,积极向上,在某旅集训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2021年8月,在军队的李同学考上理想中的军校。他在军旅生涯中坚定了保家卫国的理想,找到了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他在军校正在满怀信心努力前行,积极实现人生的理想。
四、效果启示
李同学的案例涉及大学生在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其被背后核心问题是积极价值观的缺失。帮助李同学脱离困境重拾理想的过程,引发辅导员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思考。
要坚持用理想引领前行方向。李同学在理想引领下从精神风貌到行为习惯都焕然改变。理想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能给陷入迷茫和颓废中的青年学生带来奋发的力量,能让青年学生焕发出崭新的面貌。辅导员要做引路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不忘初心,坚定学生内心的理想,让学生的梦想与中国梦同向同行。辅导员要做助力者,提供平台,创造机会,让学生怀揣着家国情怀主动用努力奋斗去实现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要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相结合。在入校之初,李同学的问题就进入了辅导员的视野,辅导员帮助他克服了一系列的现实困难,这增加了他对辅导员的信任。成长是锤炼的过程,必经风吹雨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思想问题,运用实践、心理、资助等十大育人手段开展精准帮扶,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有效途径。辅导员要深入一线,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特殊群体学生。同样,在尝试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时,需要贯穿思想教育,通过提升思想境界来强大自己。
要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家庭、朋辈、老师等队伍构成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能最大限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能有力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家校联动,形成“一切为了孩子”的共识,给家长沟通“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家庭成为学生坚强的后盾。通过朋辈同学带动,增强学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给予学业生活上的帮扶,让朋辈成为其进步的拉力。通过辅导员、任课老师、班主任、心理咨询老师的指引,汇聚育人力量,从思想、学业、心理等方面给予专业的指导,让老师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
不要放弃每一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他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面对特殊学生,辅导员要理解他的成长困境,换位思考,经历相同的成长经历,自己是否能有毅力有能力考上好大学,是否现在的表现比他的好。这时候,辅导员就能更好地懂他,更用心地去关心关爱他,更用力地去指导他,给他带来自强的力量。另外,成长辅导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质变的效果,当辅导员发现效果甚微甚至情况恶劣时,不要对自己对学生失去信心,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坚持引导,继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