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教师发展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动态

获奖教师专访:李娟

发布者: admin-jsfzzx1   发布时间:2024-11-21  阅读数:0

人物简介

李娟,女,法学硕士学位,宁夏大学新华学院讲师。从事“党的创新理论”和“社区发展”研究。主持并完成自治区重点教学改革项目、自治区级科学研究项目、自治区级党建研究项目等9项。荣获2023年全区学校“我心中的思政课”教学竞赛二等奖、第九届宁夏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及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主讲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cda9034ad4a81c35af9ba803eefa610573fd0099

在备赛青教赛时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我的参赛课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参赛赛道是思政专项。在思政教学的舞台上,我的确是一名“青椒”,所以“青教赛”于我而言就像是一座既充满诱惑又极具挑战的高峰。“青教赛”的严苛是老师们公认的,此次比赛要求参赛教师提交完整的教学大纲、16个不同章节的创新教学设计和对应16个教学节段的PPT展示课件。最终在决赛现场从16个教学节段中,电子随机抽选出1个作为参赛内容。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将16个内容烂熟于心,且能克服紧张心理,以确保现场有更好地发挥。

青教赛的备赛,我认为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守正创新,二是扎实行动。想要获得好成绩,不能只盯着课件,也不能只去写设计。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把鲜活性和生动性体现在授课的每一个环节中。以下浅谈我不太成熟的思考,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精准定位,知己知彼。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教材重难点,合理设计调研提纲,精准分析学生学情,结合学情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是一堂好课的根基。

二是深耕教材,教研相长。青教赛所选课程及主题的确定都来源于教材。思政课的教材是指定的,内容也是固定的,但是内涵是可以无限扩充的。通过不断丰富和拓展内涵,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是托举一节好课的基本方法。同时,要打造优质课程,还离不开科研的助推。把功夫用在平常,把学生在每节课遇到的问题、提出的困惑都记下来。把每节课的教学反思问题都整理出来,形成教改、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古人云“万丈高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离不开时间的累积。在深耕的积累中,逐渐达到对一本教材、一门课程的融会贯通,是一堂好课的关键。

三是实践检验,实事求是。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否设计合理,导入、理论、案例分析、课堂互动、总结拓展、作业练习、考核对标等是否设计有效,都是建立在一堂真实课的基础之上的。要想在青教赛中取得好成绩,赛前的教学授课环节就要以备赛状态去精心打磨了。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实事求是的进行课程设计,再根据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是检验一堂好课的有效方法。总之,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不断审视教育的初心才能让教育的生命走得更长久。”

 

326e8be96844d9e25ee369b9dc6b66a31c6e152e

 

 

在备赛过程中遇到哪些压力和挑战?

“备赛期间我最大的压力来源于我参赛课程之“新”。首先这门课程的教材新,是首次编写首轮使用;其次,我是新讲授者,在参赛前我只以专题形式讲授过一轮,教材也只研读了一遍。对有些精神、理论掌握的还不够透彻。对我而言,是一座充满挑战的高峰。常常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所以,备赛期间紧张、焦虑、烦恼是常态,掉发、牙疼、失眠也是常态。但是同事们毫不吝啬地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导教师的倾囊相授、学院各级领导提供的备赛保障,都令我感动且信心倍增。与我们备赛同行的,是这些看不见但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引领着我们,温暖着我们。”

 

87e5e1da5bbb80ee2521532a257f6f3df31c2fba

 

 

对选择教师这份职业的初心和想法?

“什么样的老师是一个好老师?这是我从教多年来一直探寻的问题,至今也没有找到标准答案。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每一届学生都有特有的属性,不变的是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活力与懵懂。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如何陪伴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引领他们发现梦想、历练自我、成就梦想,是我们的责任。大学阶段是青年发现自我、锻炼自我、成就自我的大好时光,陪伴学生一起度过这段时光或许是我们对教育价值的取向所在和对教育初心的回归。两年来,对教学初心的再度审视是我持续探索的动力,也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差距,找准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唯有向下扎根,才有向上生长的动力。我深刻的感受到好的教学,唯有深耕细作才能引领学生更有目标、更有追求、更有突破。比赛不是目的,回归课堂才是教师的本份,未来我将继续潜下身子、扎根教研,力争成为学生成长路上启智润心的良师益友。

世界上最快的捷径,是不走捷径。世界上最高的回报,是脚踏实地。所有向上生长的盛景,都离不开日复一日地向下扎根。成功的背后,往往都是静水流深的长期主义。”